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的提升,人形机器人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近期发布的海外人形机器人行业专题报告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自己的ChatGPT时刻,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为这一领域注入了强劲动力。
根据报告数据,全球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从业人员合计超过10亿人。假设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为16%,服务业机器人渗透率为10%,同时考虑到其他领域的需求,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年新增需求将达到0.8亿台,市场空间高达10万亿。其中,中国市场空间为2.3万亿,对应新增需求2300万台。
从经济性角度看,欧美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人形机器人的性价比更为突出。以美国为例,一台机器人成本为50万时,3台机器人即可替代一个工人的成本,回本周期仅为2年。而随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若机器人单价降至14万,回本周期将进一步缩短至0.3年。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AI技术的支撑。近年来,算力的提升和大模型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提供了坚实基础。特斯拉、英伟达、Google等科技巨头在这一领域布局领先。
特斯拉通过将无人驾驶大模型嫁接到人形机器人,并利用Dojo超级计算机平台做数据仿真训练,展现出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英伟达则依托其芯片优势,为机器人厂商提供底层开发模型和数据训练平台。Google则计划将Gemini模型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控制,逐步提升机器人的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
此前,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数据主要依赖真实场景采集,效率低且成本高。而随着仿真平台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数据采集和训练规模呈指数级增长,明显提高了训练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从语言大模型到视觉大模型,再到VLA多模态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的交互能力、任务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这些技术进步使得人形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完成多样化任务。
特斯拉、英伟达、Google等美国科技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领头羊。特斯拉预计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其人形机器人Optimus采用电驱动方式,核心部件均大规模量产应用,成本可控。
英伟达通过与14家人形机器人公司合作,为人形机器人大脑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Google则聚焦于机器人本体制造与大模型的结合,开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
FigureAI、Agility、1X等初创公司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快速的商业化能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崭露头角。FigureAI已获得宝马、亚马逊等订单,并获得英伟达、OpenAI和微软等科技巨头的投资。Agility则专注于物流场景,已获得亚马逊和GXO的订单。
1X和NeuraRobotics在欧洲及全世界内引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发展。这一些企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黄金发展期。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物流到家庭,人形机器人正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伙伴。